水鹿

Rusa unicolor   Kerr
   

  849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体型粗壮高大,体重可达200多kg,体长200cm,肩高100cm多。粗头立耳,眶下腺显著,雄性颈粗具角,主干只1叉,眉叉与主干成锐角,尾粗短,密生蓬松的棕黑色毛,体毛除腹部外都较粗硬。体毛多为栗棕、灰褐色调,但随地区、季节、部位、性别、年龄等不同而有差异,鬣深褐、背脊纹深棕,而内侧和腹部多灰白或淡黄。海南水鹿体形小,成体体重80-100kg,大雄鹿可达150kg以上。体背毛色显得更为深暗。

生物学

生境与习性 栖息于广大面积的各种阔叶林、混交林、山地草坡、稀树草原等环境中,喜爱在绵亘山地的中、下层有阔叶树又有水源以及林、灌、草相间的地段生活。夜间活动,无常住所和固定的窝,如在僻静地,它能随遇而安,就在草丛山洼处躺卧休息,不宁地点则不爱停息。活动范围一般在7-8 km2内,有时一夜游荡达10多km。青草、树叶、嫩芽、树皮、果实、藤本等都为其所喜食,也有时到村寨,林地附近偷食作物、苗圃。水鹿体大、食量又大,因此活动范围大。冷天爱在阳坡沟谷,炎夏喜到高地或有溪涧处风凉,以减少蚊蝇干扰。喜雨爱水,尤好在水低的泥水中打滚。所以只有山丘连绵、崇山峻岭作倚仗,食源丰足,走避安宁的去处,才是水鹿理想的生境。繁殖有季节性,秋季发情,4月至5月产仔。妊娠期246(211-295)天。1-2年1胎或3年2胎,每胎1仔。雌性1.5-2岁性成熟,雄性2.5-3岁性成熟。在自然条件下,寿命为11-12年;在饲养条件,寿命约20年(盛和林等,1994)。

国外分布

分布于中南半岛、印度半岛、斯里兰卡和印度尼西亚等地。

国内分布

贵州,海南,云南,广西,江西,西藏,台湾,湖南,四川,广东

其它信息

种群现状 从近年水鹿主要产地的估查推算,目前我国水鹿数量约有5000-7000只。即南岭地区包括广东、广西、湖南、江西约有2500-3000只;云南地区约1000-1500只;四川、贵州等其余地区约1500-2500只。其中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大部分地区,水鹿资源已显著减缩或在许多地区绝迹,也有个别地区如江西一些地区,据古地方志记载,本世纪初之前无鹿,50、60年代曾一度发展起来,之后又消减了。海南水鹿的广泛分布于本岛。50年代水鹿分布面几乎占全岛(3.36万km2)的2/3地面。据60年代对万宁的三更罗,陵水的吊罗山,保亭的南圣,乐东的千家、尖峰岭,东方的中沙、东方、江边,昌江的坝五岭,白沙的青松、牙叉、细水,儋具的松涛等各类型代表点的调查统计,水鹿密度为0.3-0.5只/km2。70年代分布区最少比五十年代缩小了1/2至2/3,不足1万km2,仅约2000-3000只。近年来其分布数量更进一步减缩,2/3以上的栖息地被破坏或为橡胶林等所替换,因此残存者只得龟缩在五指山,坝王岭等10多个分布点。近年的重点调查,分布密度仅约0.2只/km2,共约500-600只。加上零星残存者和海南养鹿场目前驯养的200多只,总计海南水鹿的现存量不超过1000只。

致危因素 水鹿是南方地区的主要狩猎对象之一,长期的过度捕猎是种群急剧减少的重要原因。栖息地破坏和改变是另一致命因素,过量伐林和开垦,使水鹿等大型动物失去了生存的栖息地。所以资源下降乃至枯竭,当前估计水鹿资源最少较半个世纪前减少80-90%。海南岛70%以上的热带林被砍伐,山下层林地基本为橡胶林、经济林等所代替,其余空缺近年来则几乎全为甘蔗等所占。为此,水鹿生境几全被挤占,以至资源剧减。

饲养情况 在广东、云南、四川等地,分别有一定规模的水鹿饲养场,加上国内一些动物园中饲养着的个体,总共约有300-400只。

现有保护措施 已被列入国家 II 级保护动物。现有水鹿的保护区很多,如广东河源新港珍贵动物保护区;广西:猫儿山、海洋山、寿城、九万山、银殿山、千家洞、驯乐、地州、农信、西岭山以及防城金花茶保护区、银竹老山冷杉保护区、三锁鸟类保护区等(李世裕,1993)。

保护措施建议 当务之急是对水鹿进行全面的调查,提出保护和行动计划,以确保这项资源的持续利用。资源处于高度濒危状态的地区,可考虑在一定期限内绝对禁猎若干年,同时注意其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。也可以考虑在一些主要的分布省区,制订地方法规作为一类重点保护,以期达到逐步恢复自然种群的目的。驯养繁殖种群要注意遗传多样性的保持和种鹿的交换和更新,以保证种群的健康发展。